第一百一十八章 载歌载舞(2 / 5)

影视编辑器 花萌轩 6230 字 3天前

天工七年(1409年),春意盎然,漠北草原上风声鹤唳。

自郭冀被害的消息传回南京,紫禁城内的空气便凝固如铁。

乾清宫中,苏宁掷下的茶盏碎片犹在地上,他面沉如水,眼中寒芒让殿内侍立的太监们噤若寒蝉。

“朕以至诚待之,遣使还其部属。乃执杀使臣,欲肆剽掠,敢肆志如是耶?”皇帝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金石之音,在大殿中回荡,“逆命者,必歼除之耳!”

圣意决然,北伐已成定局。

次日,奉天殿早朝。

天工帝苏宁当廷颁旨:

“命兵部尚书铁铉为征虏大将军,总制北伐诸军事!武城侯王聪为左副将军,同安侯火真为右副将军,靖安侯王忠、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!调集京营、边军精锐十万,即日整军,克日北伐!”

“臣,铁铉,领旨!”已过不惑之年的铁铉出列,声音沉稳有力。

他深知此战关系重大,不仅是雪耻,更是要一举奠定大明在北疆的绝对优势。

朝堂之上,无人反对。

经历了铁路、火器等一系列变革,群臣对皇帝的判断和军队的实力已有空前信心。

继续阅读

大军出塞,旌旗蔽日。

十万明军阵容严整,尤其是中军那数千名肩扛新式“天工式”步枪、身后跟着黝黑火炮的士兵,更是散发着与其他部队截然不同的肃杀之气。

然而,正如战前预料,北伐之路困难重重。

草原广袤,鞑靼游骑如同幽灵,远远窥视,一旦明军靠近便四散无踪。

大军行动迟缓,辎重车队在草原上艰难前行,时常有落单的运粮队遭到小股骑兵袭击的消息传来。

铁铉稳坐中军,并不急躁。

他召集诸将,指着地图道:“阿鲁台狡诈,欲效仿当年拖垮前朝大军之故技。我军人多,利在速战;彼军骑快,利在周旋。若被其牵着鼻子走,必陷困境。”

他下达命令:“大军保持阵型,稳步推进,护卫粮道。本将军自领一千五百精锐骑兵为前锋,携十日干粮,轻装疾进,直插胪朐河(克鲁伦河)!逼他出来决战!”

“大将军,孤军深入,是否太过行险?”安平侯李远担忧道。

铁铉目光锐利:“非如此,不足以引蛇出洞。我有陛下新赐利器,纵遇敌主力,亦可固守待援。诸位按计划行事即可!”

铁铉率领前锋部队,如一把尖刀直插草原腹地。

他们行动迅捷,很快抵达胪朐河南岸。

沿途遭遇的小股鞑靼“游骑”,在明军骑兵的冲击和偶尔响起的精准步枪点射下,不堪一击。

渡河之后,斥候来报,阿鲁台与本雅失里的大营就在三十里外!

“好!”铁铉精神一振,“传令,追击!但记住,保持阵型,不可冒进!”

接下来的几天,变成了诡异的追逐战。

明军前锋数次与鞑靼主力前哨接战,每次交锋,鞑靼骑兵都是稍触即退,丢下些破烂营帐和少量辎重,仿佛不堪一击。

“大将军,鞑子这是怕了!”一名年轻千户兴奋道。

铁铉却面色凝重,摇头道:“非是惧怕,此乃疲敌之计。彼欲使我军骄狂,不断追击,耗尽锐气与粮草,再伺机反击。”

他回想起皇帝战前的叮嘱:“阿鲁台善用骑射游击,切不可因小胜而轻敌。”

于是,明军虽然追击,却始终保持着严密的行军阵列,骑兵、步兵、车营相互策应,每到一处利于防守之地便扎下坚固营寨,绝不贪功冒进。

阿鲁台见明军并未如预想中那样散乱疲惫,反而步步为营,稳扎稳打,心中不免焦躁。

尤其是那支孤军深入的前锋,装备精良,纪律严明,像根钉子楔在自己腹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