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过招(3 / 4)

明皇因为女人吃醋的故事。比如盐,就是潘冬子给红军送盐的故事!”

“而这些故事的出演者,就用名人来扮演,房玄龄我们找风头正劲的张超洋……他现在是红人了,纳斯达克上市,搜狐超40亿美元!让他来出演,也博人眼球了!”

然后张晨就听陈晓给他天花乱坠的说了一番自己的这些想法,听得张晨有些打脑壳,也不是不好,可能有的还不错,但哥们儿,这不是《舌尖中国》啊!你这是《博物馆里的中国饮食》,或者说《中国饮食大考》,这一套或许未来变个花样,就是《国家宝藏》那种形式,也是可以的。

这么一来,张晨陡然明白了,原来未来一些纪录片的思路,该不会就是出自于你这些想法吧?

当然,张晨如果要凭真实水平,给人家央视御用的陈晓提鞋都不配。但不好意思,谁让这是我的时代主场呢。

当下张晨也就只能强硬打断了,否则真要以他这么洋洋洒洒表达下去,自己接不住啊!

看到张晨摇头,陈晓一惊,“这不行?”

“完全不行!什么用名人的方式来拍,你这是蹭名人热度,真正的美食纪录片是以镜头讲故事,以画面讲故事,你用名人来拉这种热度,人家奔着名人来的,又怎么能真正体会到一个纪录片的背后意义?”

陈晓深深看了张晨,这句话似乎当头棒喝,真有点让陈晓有些感受到面前这个少年的威力了。他纯粹也就是因为没有太好的思路,脑子是杂乱的,所以把一些想法有的就提了,没想到被张晨粗暴否决。

是,以他总编导的身份,下面就是央视的导演团队,又有哪个敢这么直白的提出一个“不”?实在有不同意见,都是委婉表达。

这就是粗暴否决领导!

但陈晓吃了这一记,却暗暗心惊,收起了对这个少年的轻视,这才正儿八经默默打量。

王博文在旁边看张晨和陈晓的对决,一时有些心紧,陈晓这种才华横溢的总编导,就像是他领域的秦始皇,他王博文也不敢在这上面提出不同意见啊,看着陈晓脸色沉凝,王博文心想大不了豁出去了,你要敢骂老子干儿子,跟你朋友都做不了。

“怎么说?”陈晓问。

“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中外纪录片的区别?我有深刻印象,我看过有一部拍京杭大运河的纪录片,我们自己导演拍的,开篇明义,说它是有1400年历史,衔接南北,描述它的政治经济地位……这就是我们纪录片的形式。

而西方那个导演的镜头就比较特别,他从一艘货船拍起,把镜头聚焦到这艘船,旁白说这艘船没有响当当的名字,船头上没有美丽的人鱼,没有上窜下窜的海盗,船尾也没有用油漆写的庸俗的语句,船舱没有堆满如山的炮弹,有的只是侧翼上印着的字母和数字!然后扩展,一艘艘船在波澜的河面展开,它们构成了这座运河的一员,形成了独特的运输方式……是不是更生动?这是什么,这就是细节。

西方人搞电视这一套比我们早,他们早把这第八艺术玩明白了,而我们后起步,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厚,但我们不懂如何表达,如何真正让观众对纪录片感兴趣。这一点,西方目前走在我们的前面。”

电视的艺术走在前面,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也走在前面,那也就意味着与之衍生的宣传,也走在前面。

这使得对方可以利用先进传播工具,肆意吊打国内落后的生产力。

“你刚刚提出的拍摄方式,是不是和这中国导演京杭大运河的纪录片如出一辙?如果我以不客气的说法来说,这就是陈词滥调,一听就想让人恹恹欲睡。而为什么英美的纪录片频频出圈?因为他们拍摄的路子,确实不一样,如果要拍这个,我建议学习他们的路子,以BBC的方式来拍摄纪录片!”

狗日的,陈晓竟然被这个高中生说得兴奋起来了,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