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显本姓龚,出生在平阳郡,早年便见证了后赵、冉魏、前燕和前秦势力的相互取代。他有三个哥哥,都在童年夭亡,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,在他才三岁左右的时候,就把他度为沙弥(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)。
十岁时,父亲去世。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,便要他还俗。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,他对叔父说:“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,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。”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。不久,他的母亲也去世了,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。
二十岁时,法显受了大戒(和尚进入成年后,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)。从此,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,行为更加严谨,时有“志行明敏,仪轨整肃”之称誉。
东晋隆安三年( 399年),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余个春秋。六十多年的阅历,使法显深切地感到,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。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,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,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,无恶不作。
法显为此感到非常忧虑,有一日,法显和尚游览华山的时候,遇到了在东汉时期就从印度来到中国的宝掌和尚。据说宝掌和尚是中印度婆罗门贵族的儿子,出生时间相当于我国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(公元前414年)七月七日午时出生的人,在东汉末期桓帝之初的建和至永兴年间(公元147—153),从尼泊尔进入中国,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。
法显看见眼前这个僧人,目光睿智犀利,料想他一定是一个非常有修为的高僧。于是询问法号,宝掌和尚让他称呼自己为宝掌就好了。
法显出家多年,也是听说过宝掌和尚的名号的,只是没有亲眼见过他本人。而且又据说他是周朝时期的人,到现在少说也得有七百多来年了,他虽然信仰佛法,但是对这个传闻还是保留一些怀疑的。
直到现在,亲眼看见这个西域僧人自称自己是宝掌和尚,他心里就疑惑了很多了。
宝掌和尚,住世界多年,自是得道修有一些神通,而他心通是能知三界六道众生心中所思所想之事。
此时,宝掌和尚自然是知道法显和尚心中的疑惑,于是回答道:“这位道友,心有疑惑,谓世间如何有活了几百岁之人?以为传闻的宝掌和尚乃是民间百姓杜撰,或有其人,但其人无此长寿乎?道友本姓龚,自小出家,也有六十年之春秋。”
法显和尚听了西域僧人宝掌说的话,方才相信眼前乃是得道高僧,并且是名副其实的宝掌和尚,传闻他前身愿力:要在人间住世千年。
法显和尚连忙合掌行礼,道:“小僧多有冒犯高人。”
宝掌和尚示意他随自己找了棵大树,在大树下,两人面对面坐下来交谈。
宝掌和尚直接就对法显和尚说:“道友心有烦恼,谓如今佛法传到华夏,经典不全,僧人戒律不明,甚至为非作歹,你一心想纠正这些不正之风。有如此心,可谓功德已在法界,福德定在眼前。”
法显和尚说道:“正是,高人道出小僧之疑惑忧愁。小僧不知道如何方能逆转佛教在华夏之困顿。”
宝掌和尚徐徐说道:“早期佛教传播以僧侣迁徙和口传心授为主,佛经的大规模传入发生在汉明帝时期,比如白马驮经事件。但是当时也有四十二章经,经本少,人民得到的指导就少。到了汉桓之初,西域僧人安世高始到中夏,安世高认为应当让人们了解佛教,于是萌发了译述佛经的宏愿。共译佛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,但是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经,百姓对其佛经文字还是晦涩难懂。”
法显和尚端正身体,仔细地听讲,不敢打断宝掌和尚的话。
等到宝掌说到这里,法显和尚才说道:“大师所说,意思是从天竺传来的佛经还是太少了。所以佛法在弘扬的时
